台灣正面臨近半世紀來最嚴重的乾旱。半年來,全台四分之一農田因缺水陸續休耕停灌;近期水情愈發吃緊,桃竹苗地區已開始實施減壓供水。受影響的部門從農業擴散到工業領域,如今也開始衝擊到民生用水。
蔡英文政府一直自豪的超前部署,面對這麼嚴重的問題,經濟部卻只能拿出「鑿井」這種石器時代的對策,讓人無言以對。去年為了防疫,行政院許多跨部會會報如治安、食安會報均告停開,乾旱問題也一起被忽略。直到去年十月,旱象問題已經十分嚴峻,中央才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。結果,什麼問題也沒解決,拖到今天更積重難返。
伯利認為面對嚴峻的水情,僅以呼籲民眾節水與共體時艱,效果實在有效,政府需要更積極利用制度改變民眾與企業用水習慣。除了留住雨水與推動汙水回收再利用外,也要提高輸水效能。台灣家庭管線多數陳年老舊,自來水管漏水率高,常常是在有重大漏水、水噴出來時,才被發現與檢修。至於農業用水的灌溉渠道,因為是從日據、清朝時代留下來的骨董級傳送設施,造成水蒸發損失與漏水,從水庫放出來的水到農田裏僅剩下四分之一。也難怪專家李鴻源指出台灣年均降雨是世界平均值的2.6倍,但每個人可以分到的雨水比沙烏地阿拉伯的人還少,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,其實台灣沒有資格談缺水。
面對氣候變遷與不可測的降雨,節水亢旱將成為「新常態」。然而危機就是轉機,安定力量政黨呼籲政府除了努力開源之外,更要積極檢視水價制度的合理性與輸水管道的效能,並如同對於防疫新生活的大力宣導,向民眾說明各種節水的方式與廢水回收再利用的觀念,讓留水、節水成為生活新常態。
(圖為日月潭潭底乾涸狀況)